接着我们进一步讨论散热片的详细的设计细节,首先介绍一般的方式,这些点单的方法可以对一些应用简单的散热片设计提供设计标准:
1. 包络体积以散热片的设计而言,这里介绍一个简易的方法,也就是包络体积的观念,所谓包络体积是指散热片所占的体积,如果发热功率大,所需的散热片体积就比较大。散热片的设计可就包络体积做初步的设计,然后再就散热片的细部如鳍片及底部尺寸做详细设计。发热瓦数和包络体基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LogV=1.4xlogW-0.8(Min 1.5cm3)
<图四>包络体积示意图
<图五>包络体积和输入功率的关系 2. 散热片底部厚度:要使得散热片效率增加,散热片底部厚度有很大的影响,散热片底部必须够厚才能使足够的热能顺利的传到所有的鳍片,使得所有鳍片有最好的利用效率。然而太厚的底部除了浪费材料,也会造成热的累积反而使热传能力降低。良好的底部厚度设计必须由热源部分厚而向边缘部份变薄,如此可使散热片由热源部份吸收足够的热向周围较薄的部份迅速传递。散热瓦数和底部厚度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t=7xlogW-6 (min 2mm)
<图六>底部之厚度关系
<图七>底部厚度和输入功率的关系
3. 鳍片形状:散热片内部的热藉由对流及辐射散热,而对流部分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对流的产生
(1) 鳍片间格在散热片壁面会因为表面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自然对流,造成壁面的空气层(边界层)流,空气层的厚度约2mm,鳍片间格需在4mm以上才能确保自然对流顺利。但是却会造成鳍片数目减少而减少散热片面积。
鳍片间格变狭窄-自然对流发生减低,降低散热效率。
鳍片间格变大-鳍片变少,表面积减少。
(2) 鳍片角度鳍片角度约三度。
<图八>鳍片形状
<表三>鳍片形状参考值 (3) 鳍片厚度当鳍片的形状固定,厚度及高度的平衡变得很重要,特别是鳍片厚度薄高的情况,会造成前端传热的困难,使得散热片即使体积增加也无法增加效率。散热片变短时,增加表面积会增加散热效率,但也会使散热片的体积减少而造成的缺点(热容量减少)因而产生。因此鳍片长度需保持一定才能产生效果。
鳍片变薄-鳍片传热到顶端能力变弱
鳍片变厚-鳍片数目减少(表面积减少)
鳍片增高-鳍片传到顶端能力变弱(体积效率变弱)
鳍片变短-表面积减少
4. 散热片表面处理:散热片表面做耐酸铝(Alumite)或阳极处理可以增加辐射性能而增加散热片的散热效能,一般而言,和颜色是白色或黑色关系不大。表面突起的处理可增加散热面积,但是在自然对流的场合,反而可能造成空气层的阻碍,降低效率。
上述之设计方式仅供散热片设计之参考,实际散热片设计时还需考虑与器件以及环境的配合,尤其是高效能散热片的设计需配合实验量测验证以及CFD的分析模拟。
|